半岛官方网站【装机科普日报】第21期:聊一张20年前的“硬件报价单”

  新闻资讯     |      2023-12-09 15:05

  半岛官方网站【装机科普日报】第21期:聊一张20年前的“硬件报价单”20年前,也就是2002年,笔者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接触“电脑课”(实际我家里1998年就有电脑了,但那会儿电脑对于我来说就是个纯纯“游戏机”),最大的乐趣不是听老师介绍电脑怎么用,而不停地玩弄Windows 98自带的各种屏保(尤其是那个还能遇到老鼠的迷宫),以及不断地折腾Office 2000自带的“回形针”(Office助手)。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古老报价单大多出自北京中关村等国内知名大型实体商场(以中关村居多,但因为信息闭塞等原因实际全国各地差价可能会很大),它们的价格在当时应该比较具有代表性,而不会像某些小县城那样以一家或寥寥几家的内定价格说了算。

  早期消费者对电脑配置了解甚少,身边可求助渠道少,所以很难弄清自己拿到的卖家推荐配置与报价合理与否,大多只能任由卖家宰割(各种“亲戚”坑爹推荐、“一带一坑”等操作应运而生)。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花几块钱买一份《电脑报》或者买一本《电脑爱好者》查一查报价就能摸个大概。

  完全不做功课硬上的结果就是依卖家“诚信”水准决定“屠宰”水平。很多小县城可能只有寥寥数家店铺,你即便了解价格也别无他选,只会让你“宰得明明白白”。所以我记得小时候买电脑都要专门跑到地级市或专门跑到省会城市看。这也就是为什么,PC硬件网购潮流兴起初期,消费者会发现线上、线下的价格差异非常巨大,幅度甚至能达到50%以上。

  20年前的骨灰级游戏玩家更青睐选择英特尔“奔腾4”系列处理器,不过那会儿家家户户用的大多还是赛扬或者其他品牌处理器(赛扬没有诞生以前,Cyrix等厂商都有与英特尔、AMD竞争性的廉价产品销售)。处理器之间决定性能的关键参数就是“主频”半岛,毕竟大家都是单核,性能孰高孰低通过频率差异便一目了然,架构什么的只能“再议”。

  由于英特尔一开始压根就没有打算用具体的型号来区分处理器的差异,以至于很快便碰上了频率相同的产品半岛。考虑到用户很少关注二级缓存、前端总线(FSB)等的差异而更关心主频,所以就出现了早期用以区分型号的字母“A”。你会发现报价中两款奔腾4产品都卖1320元/颗,实际2.0A架构更先进,二级缓存也直接从256KB提升到了512KB。

  知识点:在多核处理器普及前,英特尔用来区分处理器等级的关键参数是二级缓存大小,赛扬往往只有奔腾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

  赛扬的性价比不论在哪个阶段,都是“巨高”,仅仅二级缓存减半,频率一致的情况下价格只有奔腾4的一半,实际性能差距却远没有这么明显。

  或者,你会选择花385块钱买一颗图拉丁赛扬1.30GHz还是花830块钱买1.00GHz的奔腾III?

  速龙XP 2100+,虽然这是一个型号,但代表的意思是性能对标2.10GHz的奔腾4,实际运行频率是1.733GHz(可见得同时期K7架构效率更高),该处理器只需要855块钱,这就是为什么AMD在模块化架构以前,一直保持着颇高的市场热度,因为性价比确实非常可以。对标赛扬的毒龙(钻龙)系列价格还要比赛扬再低20%~50%,对于预算不多的消费者来说,那真是极好的!

  2002年12月,距离Windows XP发布上市正好满1周年,微软在12月初发行了XP的第一个整合补丁包,即SP1。当年你想流畅运行Windows XP,按照微软的说法,应该是128MB,但实际测试下来64MB也能勉强用。当年的128MB有点类似于今天的4GB,但当年的115块钱可比今天的115块钱更值钱!

  老平台主板(比如810/815这些)搭配奔腾III或者图拉丁赛扬这些Socket 370接口处理器,一般可以选过气的SDRAM内存,同等容量下虽然速度不如DDR(一代/所以你看不到后面跟数字),但价格甚至连一半都不到。预算充裕,计划搭配Socket 478处理器并且选择采用DDR内存接口的主板(比如新上市的845芯片组主板),那么你就必须搭配DDR内存。

  但如果当年你是一个钱很多又很愿意尝鲜的“冤种”,那么你在20多年前就已经可以买到默认附带散热马甲、价格上天、昙花一现,仅能用于850主板并且只能搭配短命Socket 423初代奔腾4的RAMBUS内存。它比DDR-333还要贵25%以上,且除了i850主板外以后其他主板都没能再提供支持。而Socket 423接口后来被认为是英特尔从Socket 370转向Socket 478的过渡产品,你看它的长相就是转接的形态。

  硬盘的价格放到现在来看,简直各个上天,IBM、迈拓、三星等厂商都还健在,40GB就要买到600多元,现在这个价格甚至已经可以轻松买到1TB高端M.2 SSD,或者4TB容量的常规机械硬盘,直接扩大了100倍半岛。实际机械硬盘近10年的价格都已经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动,1TB在300元附近波动已经很多年。

  和现在的格局不同,20年前存在着诸多如今已经消失的品牌,而许多新的厂商又入了局。以前的主板命名看似晦涩难懂,但实际厂商非常希望能够将支持的亮点特性写在型号当中,比如华硕P4B533,显然表示其支持基于533MHz总线的处理器。英特尔芯片组附带字母G结尾的即代表自带集成显卡(那会儿还是集成在主板上的/型号为Intel Extreme Graphics)。

  后来英特尔为了进一步降低主板价格,在845G基础上推出了845GL、845GLL(845GV)芯片组,甚至可以把独立显卡插槽给砍掉。

  能够搭配英特尔处理器的主板芯片并非一定要出自英特尔,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来自省的SIS(矽统科技)、VIA(威盛)都给英特尔、AMD生产通用芯片组,价格都很实惠。甚至连英伟达都生产著名的nForce系列芯片组来搭配I/A处理器使用。

  由于当年的显卡性能放到现在太过抽象,所以具体情况各位看看就好,或者直接掏出性能天梯图看看所在位置差别。

  以上全部为17寸的CRT老式纯平显示器以及15寸液晶显示器的价格,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一个15寸的mini液晶显示器在那会儿要卖到3000元以上。

  这样一台价格高达3600元的15寸液晶显示器,用的是古老的TFT显示技术,显示延迟“高达”16ms。

  考虑到一个文档以KB为单位计算,所以买个32MB容量U盘用以传递文件已经非常够用,就是价格不太便宜,哪像现在,参加个什么会议就送你一个16GB/32GB的垃圾U盘,你想把它装满难度都很大,不是因为容量大,而是读写速度贼慢,还不如直接扔了。